一、为什么做社群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社群,简单来说即是一群人的集合,他们有明显且共同的社交属性。人是社会性动物天然有群居需求、即便是网络时代,加入一个圈子也是人的本能冲动。
建群的第一好处是在群体氛围下,大家更容易形成冲动购买的效应。第二个好处是通过直接分享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促使第二次消费。
用户为什么愿意进群?进群的目的是什么?
1,联络的需要--同事、老乡、同学、保持互相联系;
2,工作的需要--对内信息通报,对外客户服务;
3,交友的需要--找到同行、同好、同城等;
4,学习的需要--寻求比自己更专业的人的帮助;
5,宣传的需要--加入群宣传自己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6,生活的需求--吃饭、聚会、旅游临时有一个圈子。
总之,一定要给自己的群一个用户愿意加入的驱动。这个驱动可以是:事件驱动、关系驱动、利益驱动、荣誉驱动、兴趣驱动和地域驱动。它们的排序为:事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利益驱动不如荣誉驱动、兴趣驱动不如地域驱动。
大群对用户来说退出成本更高,小群更方便管理,应该如何选择?
首先,任何一个群都会有人员问题的困扰,所以管理团队一定是伴随着粉丝基数不断增加的。其次,要通过运营手段对群成员进行标签分类,在用户生命周期内将其转化变成另一个新粉丝,如果转化不了要及时革除让新鲜血液进来。最后根据150定律来看:人的大脑能容纳一个148人的稳定社交网络;依自己为核心,发展3-5个密友、30-50好友、100-150其他人。所以一个群200-400人,8%-10%的积极活跃分子是完全正常的情况,社群的好坏是通过粉丝质量度判断,而不是通过群活跃度判断。
2、社群粉丝经济VS社群的内容为主体
粉丝经济的时代,谁把握了粉丝的心理,谁就占有了市场,谁的粉丝数量大,市场占有率就大,谁的粉丝粘性大,铁杆粉丝多,谁的品牌就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粉丝经济的成立前提:粉丝要足够多、你和粉丝在一个活跃的平台上、粉丝愿意陪你玩。但是缺少和用户更深层次的联系,用户从第一次关注你,到最后彻底放弃你一般为3-6个月。可是你却不能直接联系到用户。这是因为粉丝经济本质上是依赖社区平台建立起来的自上而下的生产关系,用户和企业之间是弱连接的从属关系。所以就需要不断产出更优质的内容,通过内容来不断强化用户关系,加深用户印象实现企业赋能。但是我们由如何能够保持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出呢?这就是近两年内不断被互联网大佬,各种机构及投行反复提及的社群运营能够火起来的原因。因为社群经济是对粉丝经济的升华,由单纯的企业输出、用户参与,到人人都是内容生产者。一个社群的人由于某一种原因聚集在一起,更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更有话题性。而且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多对多的,更具有粘性。
3、社群要掌握的几个定义
信任效应:打造品牌背书、名人背书、公司背书、打造自我权威度
标签效应:给每个人一个定位,通过标签实现自我印象管理
口碑效应:超预期的用户体验
羊群效应:个人会顺从于集体
六度分离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蒸发冷却效应”。意思就是随着社团人数的增加,最有价值的成员会感觉到整个社群的平均水平降低了,于是他们就会离开,他们的离开又会引发更多高价值成员的离开,所以最终这个社群就会沦落成一个平庸的组织,高价值从团体中蒸发消失,团体的热度随之冷却,这就是蒸发冷却效应,那造成蒸发冷却的根本原因是开放
二、如何做社群
1、定位+目标快速完善社群根基
能够持续存在的社群,往往存在3个特点:要么是大家在一起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要么在一起极为快乐,要么在一起有现实的利益。 这三种模式是社群持续运营的基础。
社群是一个系统,要素是人,有规模差异和质量差异;社群的结构主要是人际关系,由规则决定,包括正式规则和潜规则。我们建立社群肯定是带着某种目的才建立的。所以建立社群前就要问问自己,想要建立什么类型的社群?规模人数多少?在哪些渠道建立?想要解决哪些问题?社群的规则是什么。
从功能上看,社群分为:利益型和情怀型,我们属于利益型;从属性上看,我们属于品牌社群。所以确定用户身份后就要通过运营手段不断强化用户的兴趣标签,然后把我们的产品卖给他,再建立一个高端群和他保持更多的链接,做好服务,创造二次转化。
2、建立社群
一个社群里面的两个人,彼此两两连接维度越多,这个群质量越高;
社群5个要素: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
同好--决定了社群的成立(产品、行为、标签、空间、情感、三观)
结构--决定了社群的存货(优质成员、自愿加入、平等互动、规范管理)
输出--决定了社群的价值(知识干货、咨询答疑、信息咨询、利益回报)
运营--决定了社群的寿命(组织感、仪式感、归属感、参与感)
复制--决定了社群的规模(自组织、核心群、亚文化)
社群的运营方法:
一,加人要有节奏,不要一股脑引入太多;
二,加人要有门槛,得来不易才懂得珍惜;
三,加入要守群规,正是无规矩不成社群;
四,老人要带新人,将社群文化进行传承。
3、用户拉新
社群自裂变-----打造爆品(爆品是用来迅速裂变和传播的而不是盈利的,公司有爆品产品可行,公司无爆品自己包装一个爆品)
社群自裂变------信任背书(个人形象、公司形象、产品形象、情感、服务;顾客的忠诚度不一定完全来源于过硬的产品,还有可能是产品背后的那些事。So不要强调产品功能,也可以突出产品背后的信任背书)
社群自裂变------价值输出(持续粘度=新闻资讯、干货资料、定期直播;保持温度=策划活动、签到抽奖、节日祝福)
免费渠道三大来源: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网络媒体;
判断平台标准:高权重?高流量?
推广软文判断:是否吸引眼球(高点击)是否吸引关注(高评论)传播影响(高转载)舆论引导(网站推荐、收录)
4、社群运营
去中心化UGC是愿景,强运营、重管理是实现的唯一途径。
社群愿景打造:我们的群是干嘛的,我们聚在一起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成果价值。
社群门槛打造:引流群、高端群、活动群。不同的群制定不同的准入门槛(付费、邀请、身份认证、产品购买。。。)
社群规则:自治是愿望,法制是根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字不能多、话不能生硬,时时宣传、严格执行。
社群活动:增强粘性,强调归属性。统一的群标签、LOGO、slogan
社群福利:红包激励、资料激励、打卡激励、游戏激励、分享激励
入群仪式:满多少人开展开学典礼,新人进群欢迎仪式
话题打造:每日早报、签到、学习打卡、话题探讨
群体制建设: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文体委员
KOL打造:打造个人形象、打造公司形象、打造群成员形象
三、社群变现
1、把握用户生命周期
为什么说每个群都是相对短命的?首先,无论是用户还是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当一个用户在群内3个月左右,你没有将它转化、又没有给他新的需求点,他的离开就是必然的。甚至如果这时候你的群已经沉寂了,用户为了得到时间成本的回报还会在群内发广告或者私加人。其次,社群一定是强运营的。一旦某个群出现一个星期的无人运营状态,那么它归向沉寂就是必然的事情了。所以在运营的过程中要不断对群成员进行分类、剔除,让更高等级的粉丝进入更高等级的群,资格不够的进入低级群,让新成员进入。总之一定要在用户衰退期前将它转化或者给它新的价值点,否则就移除社群降低运营成本。
2、快速成交
先建立感情再推广产品一定要具体到人
限时、限量、限购打造产品稀缺感,并且一定要保证用户只有在你这能够获得这个东西,能够今天成交绝对不拖到明天。
设计好完整的成交流程,操作方式越简单越好。只要调动了用户的购买意愿,立马发二维码请求打款,如果不打款再沟通调动需求,然后发二维码让其打款。
群内气氛烘托,问题解答。私聊用户沟通假定用户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样的价值,通过造梦的形式快速成交。营销及信任,日常多活跃尤其是要时不时有产品的宣传,用户不怕付费、怕不清楚地付费。任何学习资料绝不免费赠送,送一样东西必然要让用户有一个操作。只有付费才能进入更高端的群,不付费就永远没有忠诚度。给用户一种场景感,先带入场景,再带入知识,最后在自己的场景中成交用户。
3、社群裂变
裂变的内容是给用户看的,任何文案的设计、海报的设计、流程的设计,一定是紧扣用户痛点。社群的本质是利他的,分享性的、分销性的、拼团砍价性的活动一定是双方受益的,给用户展示利他性的文案效果会更好(请参考瑞幸咖啡)裂变的本质是老用户带新用户,如果一个老用户没有给你创造出六个新用户,那么本质上要么是运营流程有问题,要么是低质量用户。社群也遵守二八法则,80%的用户转发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如果没有量的积累,任何活动都不可能成功进行。裂变的核心是设计好参与流程和利益分配制度。
社群要打造给用户的感觉:一认识就给任务、感觉好就立马能用、干的好马上就赏。
5W1H模型
Why—为什么建群?
What—这个社群带来什么价值?
Where----是QQ还是微信、还是
Who—社群里面有哪些人?
When—什么时候开始建,计划运营多久?
How—怎样变现?
去中心化自运营是愿景,强运营是实现方式。
发表评论: